榆 林 窟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莫高窟举世闻名,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,但好多人却不知道,她还有一姊妹窟,像空谷幽兰,暗送芳香。这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又一颗明珠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榆林窟。
榆林窗,俗称万佛峡,位于莫高窟东南的祁连山谷中。谷中有条清澈蜿蜒的小河,因河岸两旁生长着苍劲如松、郁郁葱葱的大片榆树而得名,河叫榆林河,窟称榆林窟。洞窟开凿在河两岸的峭壁中央,呈上下两层排列,共有42个。其中东岸31个,西岸11个,两岸相距不过巨米。洞窟内共保存唐朝至元代800多年间的彩塑千余座,壁画1000多平方米。据有关史料考证,榆林窟创造于北魏,历代有凿修。距莫高窟150公里,古代属敦煌郡管辖。总属敦煌艺术。是莫高窟的姊妹窟。从洞窟形制、壁圆内容、艺术风格及供养人题记等来看,都与莫高窟石窟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,显示出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,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堪称榆林窟艺术精华的唐25窟,是唐代壁画和敦煌壁画的代表作,是唐代绘画艺术高度发展的真实写照。窟内南北壁的巨幅经变画,无论从画面结构、表现技能、线描功力、敷彩着色、人物造形等方面都是高超绝伦的,人们无不击掌折服。充分体现了盛唐艺术丰腴健康、绚烂富丽的时代特征,颇具吴道子画派的风格。
在五代、宋初、西夏和元代各时期的各种经变画中,穿插着耕获、宴饮、冶铁、嫁娶、弈棋、酿酒、音乐、舞蹈等画面,生动地反映了各个朝代当时的现实生活场景。五代、宋初大规模的做养人圆像和题名结衔,是研究瓜州、沙州曹氏统治河西历史的珍贵难得的资料。特别是完美的保存下来的西夏供养人画像,更是明丽夺目,呼之欲出!那微长而圆胖的脸庞,鼻子高耸、神态毕肖,那修长的体态,窄袖紧身的服饰、尖尖的帽子形象地反映了西夏人的形态状貌和他们的服饰习俗。
榆林窟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不少画工题名,这在莫高窟是罕见的。在五代、宋初的壁圆旁题有如:“都画……白般缙”、“都勾当画院使……竺保”、“知画手……武保林”;西夏壁画中题有如:“画师甘州住户高崇德小名那征”;元代壁画中如“临洮口后学待诏刘世福”等。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绘画历史的珍贵资料。还有“水月观音”、“唐僧取经”等丰富的壁画内容,补充了莫高窟壁画内容的不足之处,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。
第6窟有尊二十多米高的弥勒大佛,人称“三眼佛”。至今灿然如新,金碧辉煌,为人惊叹。大佛额上镶着一颗熠熠生辉的眼珠,人们称之为“避尘珠”。提起这只眼珠,却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。
当年塑造这尊大佛像时,领头的是位年青工匠。当他带领众人把佛像造好即将收尾的时候,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。梦见他塑造的弥勒佛突然开口说话了:“小伙子,你千辛万苦、流血流汗为我造像。确实做了一件大好事。但是,请你再给我的前额上加上一只眼珠吧”。
小伙子觉得奇怪,心问:“佛祖呀,别的造像都是两只眼睛,你要再加一只眼珠,这是为什么?不说清原委,我是不会加的!”
佛祖解释说:“只因本地地处戈壁沙漠边缘,风大沙多,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,人们苦不堪言。望你好事做到底,如果能在我的额上再加上一只活物的眼珠,就能减少风沙灾害,种有收成,造福百姓。”
小伙子梦醒以后,觉得此举确是有益于百姓的大好事。他在梦中已答应了佛祖的请求就必须想法子去做。只是那里来的活物眼珠呢?他愁得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。这天,他在榆林河畔散心解愁,看见吃草喝水的山羊、黄羊、红马、白骆驼等。心想,如果把它们的眼珠剜下来……又一想,这样做不是太残忍了吗?这时,洞窟壁画上他非常熟悉的“舍身饲虎”、“割肉救鸽”等佛祖的本生故事历历在目。他胸中豁然开朗,佛祖为行善事能舍身,我为啥舍不得一只眼珠呢?于是,年青人忍痛剜下自己的一只眼珠,镶在了大佛额上。从此以后,奇迹出现了。原来这一带称之为世界风库,一年到头黄风不停,沙尘弥漫。自从安上那只眼珠后,黄风减少了,沙尘没有了,五谷丰收了。因之,人们称那眼珠为“避尘珠”,称佛为“三眼佛”。
莫高窟、榆林窟两个亲姐妹窟,兴兴衰衰,曲曲折析,走过漫长坎坷的道路,命运是悲惨辛酸的。明末清初,榆林窟成了盗匪出没之地,凶杀迭起,行人隐迹,居民流散,香火灭绝,部分古建筑因兵火之灾,自然坍塌和风沙侵袭都不复存在。再加兵匪掠夺和人为的破坏,使榆林窟几乎遭到灭顶之灾。自象牙佛发现之后,安西踏实一带的乡民渐续香火,多年荒芜的榆林窟遂又复兴。现在,千年文物洞窟得到了彻底的修茸,完善的保护,使千年榆林重染苍翠,万载古峡紫气东来!
|
|